天地是一本打开的易经(一)
发布日期:2025-03-07 16:26    点击次数:158

此文为《天地是一本打开的易经》系列第一篇。预计该系列包含以下主题:

《易经》是什么

《易经》大模型

天地是一本打开的《易经》

(一)

《易经》是什么?

易者,变化也。经者,恒道也。

《易经》,是关于变化的恒常之道。

注解《易经》之作汗牛充栋,孔子《系辞》,被公认为传世经典,是进入《易经》大门的钥匙。《系辞》对《易经》的核心体系有一段表述,被后世反复引用,值得所有学易者反复诵读,铭记于心:

“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,仰则观象于天,俯则观法于地,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,近取诸身,远取诸物,于是始作八卦,以通神明之德,以类万物之情。”

(二)

图片

包牺氏即上古三皇之一的伏羲氏。相传上古人皇皆为得道圣人。所以首句说明,《易经》为古之圣人治理天下所创。

接下来五句,描述伏羲氏观尽此方世界一切变化。变化即一切现象的不同。伏羲氏观一切现象,横则穷尽时空(从宇宙到此身),纵则涵盖心物(从主观到客观),可知《易经》所指向的是天地间最广大而深刻的智慧。故《系辞》中说“《易》与天地准,故能弥纶天地之道”。

基于此方世界最广大的数据作为输入,“于是始作八卦”。这意味着万事万物的变化之道,被高度概括、极度压缩为八卦这样一种精简、精妙、精微的模型。至此,《易经》的表象模型创立了。

(三)

有了模型,是否只要对着模型演算就万事大吉了呢?这正是学习《易经》容易陷入的一个误区。如果只是用一个有限的模型,仅仅通过有限步骤的运算,就想要表达无穷变化,这是不可能的。八卦模型本身,也属于一种现象,若仅止于此又如何能超越现象本身呢?

画龙须点睛,下笔如有神。一支画笔能够画出无穷无尽的风景人物,能够在方寸画布上道尽生死悲欢,不是因为画笔复杂,而是借由画笔,通神明之德,类万物之情。

神明不是神仙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,都是人做的。正所谓“神而明之,存乎其人”。神明之德不是神仙的德行,而是神而明之的心体功用。

神为心之体,明为心之用。

通神明之德是体,类万物之情是用。

(四)

《系辞》中说“知变化之道者,其知神之所为乎”,神能知变化之道,能听、能看、能知、能觉、能思考的,正是此心。反过来,“阴阳不测之谓神”,阴阳即一切现象与变化的总纲,一切具体的现象与变化,均不能定义测度此心。又说“利用出入,民咸用之谓之神”,此心不能测度却日用不绝。

上述对神(心)的描述,正是关于变化的恒常之道。得此道者,可至诚前知,执宰变化。

普通人日用此心而不能明了此心,正是不能“通”神明之德的缘故。神明之德人人皆具(民咸用之),原本就在,只要没有遮障,自然就通。于是伏羲氏作《易经》,帮助世人由此能通达心体(“以”通神明之德)。

(五)

《易经》为得道圣人所作,从道中流出。未得道者,可从中见道。

纵然尚未明道,亦可借由《易经》而得其功用,这就是“以类万物之情”。因此有《易经》为群经之首、大道之源,是后世一切学问总纲的说法。

 《易经》八卦模型的最基本原理之一是:万物各从其类。类别是“类”的基本涵义。卦者,挂也。把所有能看到的现象,用最直观的方式归类成不同的卦,建立一个通用模型。这正是用八卦创立模型,而不用画笔的核心原因。

大道至简,诚哉斯言。

图片

更进一步说,在现象的世界里,并无绝对的真相。万物之情的每一次显现,必定与独一无二的当下心相应。有怎样的心,就有怎样的情。所以“类”又是类似的意思,是“如”的意思。中国在翻译传入的佛教经典之时,充分融入了东方智慧,“真如”、“如来”等词汇,值得深入体会。

因此,《系辞》这一段对《易经》核心体系的描述,实际上还表达了使用八卦易经模型的核心方法——模型的每一个具体的呈现,都不离当下心。

换句话说,浓缩了无量变化信息的八卦模型,在解压缩的时候,密钥正是“当下心”。当下心与当下事相应,心念之微细与事情之细节相应。想要类万物之情,就要通神明之德。有多通,就有多类!这才是八卦模型历久弥新,不因时代而过时的原因。

(七)

总而言之,“通神明之德,类万物之情”,是《易经》有别于一切其他经典的核心,是精华中的精华,是王冠上的明珠。《系辞》中可以再下一注解:“易,无思也,无为也,寂然不动,感而遂通天下之故”。若勉强再加一注解,则在《大学》开篇: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”。

《易经》是一部把形而上与形而下,两者完全统一起来的经典。后世只论其道,或者只论其占卜功用,均是执其一端,有失偏颇。

我们学易用易,也应该牢牢把握住这一点。既不是坐而论道、高谈阔论;也不是机心偷心、罔顾因果。

天无绝人之路,卦无绝心之局。

天地是一本打开的《易经》,你和我,是那观书的人。

图片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